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晓林 3月29日,华为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中,近年来一直“拖后腿”的智能汽车业务收入提升明显,成为华为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
华为年报显示,2023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收入达到47.7亿元,与2022年的20.77亿元相比增加了128%,在华为总收入中的占比从2022年的0.3%提升到0.6%。
“经过几年的压强投入,已经构建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车控领先竞争力,目前已到了全面交付阶段。”华为在年报中披露,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于2019年5月成立以来,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300亿人民币,研发团队规模达到7000人。
关于华为汽车业务盈利状况转好的消息,在两周前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已进行了预告。彼时余承东透露,华为车BU最早一年亏100亿元,后来亏80亿元,去年亏了60亿元,今年大概能够实现扭亏为盈。具体而言,得益于与车企合作开发车型的热销,今年前三个月华为智选车业务已实现扭亏为盈,车BU也接近盈亏平衡,预计4月份往后可实现扭亏为盈。
智选车业务成“功臣”
2022年年底,余承东曾诉苦称,智能汽车是华为业务中唯一拖后腿、在亏钱的项目,三年“烧掉”217亿元。华为2023上半年财报显示,华为车BU业务当期收入为10亿元,是华为旗下唯一亏损的板块。
华为汽车业务盈利能力的好转,直接动力源自智选车业务下的问界新M7的热销。2023年,华为智选车业务全面升级鸿蒙智行,全年累计交付超过9万辆。包括问界M9、问界新M7以及首款纯电轿车智界S7。截至今年2月底,问界新M7上市170天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10万辆。此外,问界M9自2023年底上市以来,累计大定也已破5万辆。相较而言,智界S7还处于低迷状态。
华为智选模式的合作车企数量在不断增加,目前已有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四家企业,它们分别与华为合作打造“问界”、“智界”、“享界”和“傲界”四个品牌。余承东表示,未来会聚焦这“四界”。在智选模式下,华为深度参与到车企的产品定义、核心零部件选用、营销服务体系等领域,且合作车型会进入到华为的终端销售网点进行销售。
除了智选模式,华为还通过HI(HuaweiInsidem)模式和供应商模式与车企合作。HI模式即车企使用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计算与通信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技术。在合作品牌上,除了长安阿维塔和长安深蓝已搭载华为HI,今年东风旗下的岚图和猛士也宣告将加入HI阵营。
供应商模式下,华为部件的发货量目前已超过300万套,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车控、智能车云、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网关、AR HUD、智能大灯、T-Box等产品与解决方案。据悉,智能汽车部件的销售是华为车BU业务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车BU的未来形态受关注
华为在汽车业务上的布局按照“平台+生态”的思路展开。借助“软硬芯边端云”的融合能力,华为汽车业务覆盖了计算、存储、网络、能源、终端、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目前,华为通过在智能车控、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ICT领域的投入,已经形成了DriveONE电驱、鸿蒙座舱软硬件平台、AR-HUD/车载音响/光场屏等产品,以及MDC计算平台、ADS智驾系统等解决方案。
整个2023年,华为汽车业务进展颇多,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共应用在了7款战略合作车型上。在技术层面,华为发布并商用了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该系统宣称将摆脱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
智能座舱领域,2023年华为升级了HarmonyOS 4系统。此外,HUAWEI HiCar(人-车-家全场景智慧互联解决方案)目前已与50多 个汽车品牌合作,支持车型400多款,该方案推出融合桌面,将手机生态与汽车座舱融合。HMS for Car(智慧车载云服务解决方案)是华为车业务的另一个增长分支,该方案将联同Petal Maps、小艺语音、应用 市场、生态平台等华为优势产品,共同支撑车企全球业务。
当前,业界较为关注华为车BU将来会演变为何种形态。去年年底,为解决汽车业务的亏损问题,华为宣布了车BU的剥离计划。2023年11月,华为和长安汽车发布公告,双方拟成立新的合资公司。华为将拆分汽车相关的核心业务整合至新公司,并引入汽车公司及关联方。
余承东曾对外表示,华为车BU会走向独立运营,并已向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等智选车模式合作伙伴发出股权开放邀请,并希望中国一汽集团加入组建新合资公司。今年年初,有消息称,东风集团正在联合一汽集团探讨参股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可能性。
最新的动向是,今年1月,华为斥资10亿元注册成立了全资持股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引望智能)。引望智能被认为是华为车BU独立运营后的新载体,该公司除了注入华为车BU的技术和资源,还将引入包括整车企业在内的更多股东,最终成为一个股权多元的技术开放平台。据悉,该公司成立后,已快速在上海、苏州、东莞和南京四地成立了子公司。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刘晓林经济观察报部门主任
行业产业报道部主任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行业性事件、企业动态;全程记录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端、升温、爆发,以及每一次新技术浪潮;对自动驾驶、造车新势力、汽车行业投资、上市公司资本运作以及汽车产业政策变动进行持续性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