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简七读财”,发送消息 “ 理财小工具 ”
免费领取 40个赚钱工具资源包 ~
晚上好~
先来问个问题——
赚钱的股票,和亏钱的股票,你会卖哪只呢?
理性告诉我们,投资是对未来下注,该考虑股票未来能不能赚钱,和当下的盈亏无关。
但实际上,多数人会选择止盈,落袋为安,继续持有跌跌不休的股票。
尽管经济学假设每个人是「理性人」,但在生活中作出具体决策时,我们难免被冲动、情感裹挟。
今天和你分享一本书—— 《思考,快与慢》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他对传统经济学观念提出了挑战,认为很多情况下人并不是理性的,会做出各种误判。
遗憾的是,这位行为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在本周离世。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
今天就来聊聊我们该如何减少偏见,做更好的决定。
01 系统1 VS 系统2
卡尼曼教授把人类的思考模式,分成2个系统——
「系统1」是我们对外界的本能反应。
图源:AI生成
比如看到这张猫猫图片,它哭得很伤心,似乎在为什么事情难过。
这些判断对你来说是自动完成的,毫不费力,这就是系统1在发挥作用,这是你的快思考。
大部分情况下,这对我们是有用的,举个例子,周围出现的烧焦的味道,你的第一反应是害怕、逃跑,这就是系统1起到的保护作用。
但系统1也会「副作用」。当别人出言质疑你,系统1的保护机制即刻生效,你会马上为自己的立场辩解,但别人说的可能是对的,令你错失改正错误的机会。
「系统2」是逻辑思维,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进行思考。
当你面对一道 乘法计算题,比如64乘以33 ,你需要集中注意力运算得到结果,这是系统2在发挥作用,也就是慢思考。
对于别人的建议,系统2启动时,也会强压系统1的不愉快,冷静分析利弊,采取是否接受、改进。
正常状态下,系统2只是按照系统1的建议来做判断。但当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的理性就会出面解决。
例如你每天开车回家,选择哪条路线都基于系统1的快思考,通过直觉就可以迅速完成判断;
而当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你往往会慢下来,让系统2的慢思考介入,辨认方向,做出判断。一段安全的旅程,是系统1和系统2的完美合作。
02 偏见的起点
我们平时或许以为自己总是理性的。但卡尼曼通过各种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一件事:
实际上系统1的直觉式快思考,才是你平时决策和行为的真正主宰。
为什么呢?
因为 系统2需要集中注意力,但人类大脑又是懒惰的,不愿意多付出注意力 。在这种惰性之下,系统2往往会对系统1的直观判断无条件接受。
书里举了一个实验——
犯人的保释申请成功率,跟审核官吃没吃饭有很大关系。
要是在用餐后审核,通过率就高达65%,几乎是平均水平的两倍。
通过率最低的时候,就是是饭前的时段。那会儿他们又饿又累,无法集中精力,保释申请就很难通过。
再看另一个例子,请你用直觉来做下面这2道题——
5台机器能在5分钟生产5个小零件,100台机器生产100个小零件需要多长时间?100分钟还是5分钟? 睡莲叶子以每天增长1倍的速度向外扩散。如果48天后莲叶就能覆盖整片湖面,那么覆盖湖面一半的面积需要多长时间?24天还是47天?
研究结果显示,当问卷上的 字体清晰 时, 90% 的普林斯顿学生至少会犯一个错误;但当字体 看不清 时,他们的错误率却降到了 35% 。
是的,你没有看错: 字体模糊不清时,学生的表现更好。
这是因为,无论认知紧张或是其他原因,它都更有可能 激发系统2 来抑制系统1所给出的直觉性答案。
03 常见误区
也就是说,如果系统2因为惰性,不能及时启动介入,让系统1主宰思考,我们就容易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书里对常见误区做了大量举例,咱们挑几个说说——
1. 处置效应
这是开头说的「卖出盈利股、保留亏损股」的偏好。
我们在投资时,给每一只股票都开设了账户,并想在关闭每一个账户时都能获利。
如果关闭账户(亏损卖出),相当于承认自己的失败,情感上很难接受。
反之,在赢利的情况下关闭心理账户,会令人心情愉悦, 但这种愉悦很可能是你花钱买来的 。
研究学者(Odean,1998)研究发现,投资者浮盈卖出的股票在未来一年平均跑赢市场2.35% ,而浮亏持有的股票平均跑输市场1.06%。
对一个理性的决策者来说,他只会对投资的未来感兴趣,不会考虑纠正先前的错误。
2. 前景理论
现在有两个问题,你会怎么选呢?
问题1:
A:肯定会得到900美元
B:90%的可能性会得到1000美元
问题2:
C:必定会损失900美元
D:有90%的可能性损失1000美元
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A和D:我们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
因为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在许多情境中,损失的痛苦是获得快乐的两倍。
3. 技能错觉
这指的是某个领域的专家,经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
书中提到,股票、经济、政治专家对未来做出的预测, 并没有比了解少的人强很多 。
学到更多知识的人,往往对自己的技能产生一种无限放大的错觉。
这一点让我们了解到预测中产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世界本就不可预测 。
4.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系统1非常擅长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使有时这种关系根本就不存在,它也会这样认定。
比如书中举例,肾癌发病率最低的县位于人口稀少的乡村,人们会说「因为乡村生活方式健康,空气清新,食品安全」
但肾癌发病率最高的县,同样来自这些乡村,人们又会说「因为乡村医疗条件差、饮食方式不健康。」
然而结果的反差,仅仅因为人数太少。相比于大样本,极端的结果(高发病率和低发病率)更容易出现在小样本中。
许多事实可能只是巧合,对偶然事件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必然是错误的。
04 如何改进我们的思维?
纵观上述误区,可以发现,有很多让我们认知放松的情形, 致使系统1过度自信,没有调用系统2,擅自主张做了决定 。
生活和投资中,我们很容易因为一件事情顺利、感觉良好,就认为自己做对了,其实未必是最佳选择(处置效应、前景理论)。
社会层面上,专家们过度自信,侃侃而言,实际正确率并没有很高(技能错觉)。而人们会为随机性的事件给出自己的解释,忽略了大部分事件最终会回归平均值。(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那我们怎样才能叫醒系统2呢? 书中提到了3个小建议——
1.了解认知错觉的存在
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我们脑袋里不止一种声音,仅仅是跨出这一步,已经是很大的不同了。
当你意识到系统1可能又要犯错, 就可以放慢节奏,要求系统2出手接管 。
比如你明白股票未来的涨跌,和成本、当下的盈亏无关,就可以把重心放在分析公司财报、行业前景上。
如果觉得低估,耐心持有就行;如果确实高估了,那该卖还得卖。
就像段永平说的: 「改正错误要尽快,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
2.事前验尸
简单来说,就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我们可以先假设这件事情失败了,再写下导致这件事失败的可能原因。
这么做的好处,是看到没有考虑,但可能存在的威胁,做事更周全。
3.饮水机闲谈
做决策之前,不妨到比较轻松的环境,比如办公室的饮水机旁,听听大家的闲谈和批评。
面对这些批评虽然不容易,但比起自己鼓起勇气自我批评,还是容易得多。
对咱们来说,像是买房、买车这样的大额支出,或是遇到跳槽、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在拍板敲定前,不妨多找身边人商量商量,避免过度乐观。
好啦,以上就是与你分享的内容。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我们以为自己做的每一个决策都出于理性计算,符合个人利益最大化。但卡尼曼教授告诉我们,决策过程很可能充斥着偏见和谬误,甚至是自欺欺人。
如果我们更愿意在生活中叫醒系统2,让自己必要时累一点,那我们就可以在这个不可预测的世界中,保留多一份理性~
晚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